close

 

色彩是視覺藝術中最感情化的因素,具有在瞬間喚醒視覺注意和感情共鳴的效果。同時,色彩又是文化隱喻豐富的視覺因素,在人類生存的實踐過程中積澱了豐富內涵。不同地區民族的文化傳統習俗和情感傳達方式都與色彩有密切的關係。

古希臘形勝於色

3008602446_ae16158624.jpg

圖片來源:Greece, Alexander III, Sculpture

在古希臘藝術中對形的重視顯然超過對色彩的重視,這與古希臘哲學重視通過「數」來理解世界的觀念不無關係。「美就是數與數之間和諧的關係。」因此,人們總結全眾多的有關形體比例美的規律,比如黃金分割比,三停五眼等等。

「形直接與構成世界本質的數相連。而色只是外表變化的影子。」對關心如何才能塑造出彰顯事物本質的典型形象的希臘藝術家來說,過多的色彩顯然不利於「本質」的清晰化。因此古希臘時期的繪畫色彩以自然物質的原色為主。如古希臘的建築,雕塑多是以石材本身的天然色為主;瓶畫則主要有黑繪式和紅繪式兩種較簡單的色彩樣式。

基督教馬賽克色彩繽紛

126335342_b2f3fb9516.jpg

圖片來源:playing with favorits

從公元四世紀開始,隨著基督教在歐洲的興盛,象徵主義和神秘主義帶來了色彩的勃興,基督教把色彩作為神蹟的象徵。教堂豐富的馬賽克壁畫把人帶入了虛幻的色彩世界。最燦爛、最吸引人注意力的是牆上由各種鮮豔的彩色玻璃拼成的大玻璃窗,鑄鐵的深色與光亮的紅、藍、綠、紫、白等組成了美妙的五色繽紛的光色交響曲。中世紀彩色玻璃窗藝術巧妙的利用光的效果,將色彩的表現力推向了一個頂峰,色彩的象徵性內涵在精神生活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用於空間透視

20070803115747379.jpg

越接近地平線,天空顏色越淡。圖片來源:達芬奇的空間透視研究

文藝復興時期,色彩漸漸擺脫中世紀的概念化的象徵功能,而服務於對空間透視效果的在現。油畫的出現使色彩更具感染力,但它與形相比,仍屬於次要的地位。「哪一種更重要:是使形象具有豐富的色彩重要還是具有明顯的浮雕效果更重要——惟有繪畫被觀眾視為奇蹟,因為它使原來沒有浮雕的物體呈現浮雕感,使壁上的東西似乎凸出壁外。色彩只能顯揚它的製造商,它除了美觀之外平平無奇」。顯然達‧芬奇在這裡對色彩並不太賞識。

各派畫家各有其重

queen_esther_villa_carducci_s_hi.jpg

佛羅倫斯畫派

20070729004020438.jpg

威尼斯畫派

佛羅倫斯畫家的作畫方法是重視素描和透視法,只有兩者達到完美無缺之後才進行潤色,因而他們的色彩變化層次較簡單,而威尼斯畫家則不同,畫家對色彩和光線高度敏感把「形」與色同時融合在一筆中繪上畫面,油彩通過筆觸間的銜接變化而賦予了畫面特有的運動感和光感。有人認為前者通過理性的把握,塑造了豐滿結實的典型形象,而後者則是感性地把握了光和色的流動效果,營造了充滿色彩和諧的畫面。

色彩的科學探討 - 光

文藝復興後的三百年間象徵性的色彩被弱化了,人物與其生活的環境的質感與光感被強化,這一點與當時的人本主義思想相一致的,繪畫的寫實性得以強化。到了印象主義時期,由於科學的發展,尤其牛頓對色彩規律的發現,啟示著畫家:在平淡無奇的日光中竟然蘊涵著如此豐富的色彩內涵,畫家們開始熱衷於對色彩成份的科學分析。此時西方現代主義思想暗潮湧動,在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指引下,藝術家們認為「只有心靈才是真實的,只有心靈才涵蓋一切」,心靈的真實被放大到極至,由此也打開西方現代繪畫之門。

激昂的色彩,弱化的精神內涵

van-gogh-vincent-starry-night-7900683.jpg

梵谷

y1pCnNcPKrxmJGgjdfM9rcPTeHq8z9wsDo_wQmjp-GFj1nKOfQyev94aNkY3OoZk3Jz.jpeg

孟克

在後印象派時期,梵谷畫面色彩呈現出激動人心的節奏,孟克畫面色彩表現出神秘夢幻般的深奧,色彩成為畫家有力的表現手段。凡高和蒙克等後印象主義的藝術家成為主觀精神表現的先驅!其作品為後來表現主義者等現代畫派的創作提供了經驗。

早期表現主義藝術家為了表現主題而在畫面上揮灑鮮豔的色彩,這些色彩的物質性、力度和生動性,使整個畫面呈現沸騰、激動人心的效果。色彩突破了傳統作畫形式,成為年輕人對傳統、對學院派的反叛的象徵。但這種強烈的色彩視覺效果超過了精神上的感染力,使色彩豐富的精神內涵無法充分表現,因此一部分表現主義畫家開始把畫面形式和所要表達的精神性統一起來。

提升到心理、精神層次

結果色彩在人心理、精神方面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強於色彩的視覺效果,色彩具有了更為豐富的精神內涵。在作品中,他們根本就不是對自然的真實描繪,色彩越來越趨於獨立,顏料的濃度不再重要,藝術家們不再依賴於色彩的物質特性來獲取表現力,而強調色彩在心理上的表達能力。

事物的形態較以前隨意,但仍然能辯認出。人們不再感興趣於所觀察到的事物的外觀。而感興趣於它們的內在實質,事物與外界的光相脫離而存在,沒有陰影和折射。表現主義者找到了直接表達心情和感受的途徑。由此,西方色彩的運用由傳統寫實完成向現代主義的主觀表現過渡。

中國黑色為顏色之母

5150_200803312336221guBr.thumb.jpg

圖片來源:水墨桃花潭

中國的繪畫在用色的觀念上很大程度受到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的影響。中國畫家認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黑色乃是一切顏色之母。老子認為「色可亂心」,「五色令人目盲」,變幻不定的眾多色彩是無常的表面現象,使人沉迷而妨礙對本體——「道」的認識。因此,中國畫家一般對五彩繽紛的顏色是敬而遠之的。

虛靜之美

以墨為主,墨雖然也分五色,但它畢竟是在同一種顏色裡的變化,和西方通過五彩繽紛的色彩來塑造形象不同,其畫面的衝擊力度自然要差些,但中國畫有自身理念和技法,有自已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內涵。儘管在視覺衝擊力上不如西方,但其自身的優勢並不在這上面,中國畫追求的是一種虛靜之美,通過這種虛靜之美而展示自己的精神境界。

中西方的結合

西方繪畫歷來重視光對色彩的影響,自從印象派將外光引進繪畫之後,光在繪畫中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雷諾阿的作品中,物體在光的照射下,發出迷人的光芒,使我們的靈魂也融入了一片光的幻境之中。

01.jpg

李可染

李可染將光引入了中國繪畫中,他借鑑西方繪畫中素描上的逆光效果,表現山的前後空間關係。這一開創性的突破為以後中國繪畫的發展拓寬了道路。自嘲是「好色之徒」的林風眠常借濃重的色彩來表現豔麗的題材。

02.jpg

林風眠

彩色落在生宣紙上,立刻溶化,淡化,故一般傳統水墨設色多為淺降,而林風眠則追求濃郁,經常採用水粉厚抹,色中摻墨,墨底上壓色或同時在背面加托重色,竭力使鮮豔華麗之色彩滲透入流動性極強的生宣紙上而保持厚實感。「其色汲取印象派之後色彩的冷暖轉折規律,同時結合中國民間大紅大綠的直觀效果,融豐富與天真浪漫,嚴格推敲於信手塗抹,」。

林風眠融合中西開創性的實踐,對中國畫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儘管中西畫家對「色」的理解和運用是不同的,但都是通過主觀性用「色」來傳達畫家的精神, 這一方面卻是相同的。

 

參考自:《藝術與設計》- 漫談中西方繪畫色彩運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ere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