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找設計資料時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講的是關於「殘缺」所帶來的視覺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圖形本身的不完整所能引發的是視覺注目與美。

而像此種美感與視覺吸引力,主要是和完形心理學有關,講的是人們內心都期望看見較完整、較完美的東西,像是完整的幾何造型、完整的圖像等等。而「殘缺」的設計藉由違反完形法則,與人們的預期違背,因此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而在「殘缺」的設計在形式上可分為三類:

(1)圖形的殘缺

(因為是對岸的文章,所以請大家忽略其中的政治意涵)上圖為設計師賀師洋所設計,寶玉上台灣形狀的缺口象徵台灣尚未與大陸統一的缺憾,利用了完美的圓型上的缺口來引發視覺上的吸引力。

(2)同構的殘缺

圖形的同構就是將兩個不同的圖形結合在一起。上圖是為設計系副教授袁由敏創作,將蒙娜麗莎和鹿的形象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的陌生感,因此吸引了視覺上的注目。

(3)構圖的殘缺

構圖的殘缺是由於畫面有尺寸上的限定,因此沒辦法完全地將物體顯現在畫面中。上圖為知名平面設計師霍爾戈•馬蒂斯(Holger Matthies設計的《天鵝湖》海報,則是只將一隻腿顯現出來,讓其他部分留給觀者的想像去發揮。

而從上面3種的設計形式也可看出,「殘缺」的設計除了引發視覺注目外,同時還能讓觀看者去「思考缺少的那部份的意義」以及去「想像那個缺少的部份」兩大作用。所以若是在設計上有此等需要,也不妨嘗試看看,做為一個可能的設計手法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ere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