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像是一個人的特殊識別,由內而外的整體描述。

不僅藝術創作者追求著它,人際關係中我們也常常想要彰顯它。它讓我們在芸芸眾生中站了出來,就像是我們的名字,但卻更為模糊與抽象。

未命名 - 3.png

弔詭的是,風格存在時,我們常常可以認出它,但對於要如何擁有它,卻又常常是模糊不清。被問到為何那麼具有個人風格時,最常被回答的是:「因為我原本就是這樣啊!」而問到如何培養風格時則是:「我是靠直覺來選擇。」這些答案更增添了風格的神秘色彩。

其實「風格」一詞在商業上來說並不神秘,只是被喚作「品牌」。但品牌與風格不同的是,品牌是由外而內的,是我希望別人這樣看我,因此我這樣做,而風格是由內而外的,因為我是這樣的人,所以我這樣做。

於是那到底什麼是風格呢?以下是幾個我曾聽過對於風格滿適切的描述:

「風格是一個人最高明的辨識。」

「風格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趨近美的嘗試。」

「風格是不落俗套,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選擇。」

總和來說,風格就是一個人根據自己的性格去做出的美的選擇。因此,風格的培養變成了兩個面向的思考:1. 自己的性格是什麼 2. 如何依照性格做出美的選擇。而這兩個思考其實大家平常都在做,只是要如何更明確有效的去做,則才是需要去想的問題。

 

1. 自己的性格是什麼

01.png

這個問題還真的是心理學上的大哉問,是和「自我探索」的主題有關。以下我分享幾個我自己的方式:

(1) 注意自己不費力就能表現出的特質:像是你創作時可能沒有特意要展現可愛的風格,但作品卻常常帶有這種感覺,那這個可能就是你在創作上的特質。

(2) 和朋友去看電影,看看討論劇情的角度有何不同:像是有些人會專注在劇情的合理性上,有些則是注重感覺。又或者大家對最後的結局或是過程中的橋段,有自己比較期待的版本。在這邊可以看出大家對與自己「理想」中的畫面的偏好。

(3) 做心理測驗:假如能夠做一些較為專業的心理測驗,像是MBTI性格測試九型人格分析選圖形測性格等等,對自己幫助會滿大的。不過即便是不那麼專業的測驗,也能讓我們反思自己是否真如它所說有著這樣的一個部份,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

(4) 記錄自己喜歡的東西,思考為何會喜歡它們:像我喜歡向日葵的開朗與朝氣,喜歡湖泊的寧靜感,喜歡史萊姆與DOMO君的可愛...。而記錄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一個附加價值,就是當你心情不好時可以想想它們,可以當做一種溫暖的陪伴:D。其實這項可以推廣到其他各種情緒,比如說「生氣」也代表了我們對於某件事的在乎。

(5) 朋友對自己的看法是什麼:像是初次見面時對方對你的印象是什麼,有些人會直接和你說。而有時與好朋友之間的徹夜長談,也可以了解彼此之前看待一件事情的差異。有時在朋友的讚美之中也可以得到一些了解。

(6) 參加工作坊:之前剛好有機會參加學校辦的人際關係工作坊,覺得真的獲益良多。過程中會有好幾位朋友一同探索自己在人際中的角色以及遭遇到的問題,讓自己可以更看清楚自己的樣貌。

 

2. 如何依照性格做出美的選擇

02.png

在這邊我覺得是要對任何一個視覺元素,如顏色、線條、構圖...等等,要有自己的看法,進而延伸至創作理念。比如說要如將感情帶入顏色的運用,有些人只是單純的平塗,又些人則加入一些筆觸,更有些人在色塊中混合了線條。以下我分享幾個我自己的培養方式:

(1) 感受大師的風格強度: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是因為它們對自己的作品都有著很深刻的想法。一方面他們可以讓我們知道什麼叫做「有風格」,一方面可以當作我們在某方面的學習典範。像宮崎駿是我的「觀察力」的典範,Bob Gill則是如何將設計問題定義得更有趣的典範,而Robin Williams則是我將設計感迅速帶入作品的典範。

(2) 蒐集他人作品中可為你所用的元素:像台北市的金車文藝中心就常常會辦展覽以及藝文活動,還提供免費展場給想要展覽的藝術家。而在網路上deviantARTCGTalk以及小哈工作坊上也有許多可以觀看的作品。在欣賞作品的過程當中就可注意每位藝術家的特色,以及它的視覺呈現方式可以怎麼用在自己的作品上面。

(3) 塗鴉、創作中搜集自己的元素:在實際行動中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圖像與筆觸,這常常是最專屬自己的表現方式,並且是可以自己去主動累積的。

 

總之,風格對內是自我探索,是對自己性格的了解,對外則是視覺呈現方式的培養,創作理念的掌握。而風格不是追求流行,也不是放縱的我行我素,而是專注在美的追求。

 

風格,是人們在歷史上留下的美的印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ere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