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欣賞》雜誌中有一篇文章在介紹侯孝賢拍攝《紅氣球》時的一些想法,也帶出了一些他對於電影與創意的一些看法。

印象派風格

「莫內在畫一個茄子,他是在畫茄子,也不是在畫茄子,畫的是某一個當下它對茄子的感覺。」侯導認為自己的電影與印象派畫家的風格很接近,想要抓住的都是一個當下凝結出來的感動;畫面不僅僅是傳達一個事實,更是一個情感的狀態。

凝結=放大

「電影就是把所謂的情感和某種狀態凝結後放大。」電影是由許多分鏡所構成,而這些分鏡中的畫面也許在日常生活中只是被匆匆瞥過,但透過電影一幕一幕的播放,這些畫面所要傳達的情感以及視點被強調、更被注意。而每個畫面都是一個混合物,裡頭包含了自身的情感與環境中的狀態,並在那個時間點上不停交互作用。

時間與空間

「時間,是每個人都必須背負的,永遠無法逃脫,無法不被影響。...就在遙遠的距離之中,原本無法化解、難以看清的各種情感,過去,好像就在那距離下,被傳喚回來。」對於時間,感覺侯導是帶著那麼一點宿命論,時間的流逝有點像是一個原罪或必要之惡,而人是在這樣的規則與框架之下生存著。對於距離,他覺得是一種對記憶的喚醒以及一個看清事實的時機。由於距離製造了一個獨處的空間,給了人一個獨自反芻與消化外在刺激的機會。

創造力=眼光與組織能力

「創作者的天賦首先是,擁有好的眼光,可以看出深度就藏在裡面,再來是,有能力將現實整理到讓裡頭的深度可以長出來。」眼光決定了一開始的方向,是一種篩選的能力;知道最後成品的樣貌,也知道它大概需要怎樣的材料。而組織能力是將材料組成成品的能力,也是可以讓過程中的意外變成神來一筆的餘裕。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可以產生有深度且獨特的作品。

創意養分=童年時的視野

「一個人要變得更為精彩的關鍵在於童年時的『眼界』,孩子比大人更興致盎然地看,他們看得很多很多,因為他們沒有預設誰比誰好,而這些所見都會成為養分。」這裡是提到開放心胸的重要。由於藝術不是一個直線思考導出正確答案的過程,而是一種旁徵博引的放射狀思考,所以需要盡可能的伸展自己的觸角,而重點就是如同孩子一般自由地去觀看這個世界,不預先作篩選與限制。

多餘 =自由

「在另一個更為民主、更為忙碌的年代裡,人們對於自己的生活依然可以有的,多餘的位置,多餘的視角,這份多餘同樣是一種自由的內涵。」這句話是作者幫侯導下的一個註解。在現今忙碌的社會之中,人們紛紛追求最好的答案、最快的答案,效率的追求成為了現代人能順暢呼吸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摸索與模糊、多餘與更換,都是要一再三思以確保對事情有實質的幫助。於是在這個價值觀之外的人們,反倒成為了這個社會的珍寶,提供了在異口同聲之外的清新聲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ere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